top of page

五年級

 針線情

          妳是針,我是線,針線永遠粘相偎,

         人講補衫針針也著線,為何放阮塊孤單,

         啊你我本是同被單,怎樣來拆散, 有針那無線阮是要按怎,思念心得無底看。

         妳是針,我是線,針線永遠粘相偎, 有針那無線阮是要按怎,思念心情無底看。

         人講補衫針針也著線,為何放阮塊孤單, 啊你我本是同被單,怎樣來拆散,

         有針那無線阮是要按怎,思念心情無底看。 啊你我本是同被單,怎樣來拆散,
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針線情    唱:莊淑君  詞:張景洲  曲:張錦華

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

         歌詞

詞:王昶雄 曲:呂泉生

阮若打開心內的門,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,雖然春天無久長,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。春光春光你何在,望你永遠在阮心內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,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。

阮若打開心內的窗,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,雖然人去樓也空,總會暫時給阮心頭輕鬆。所愛的人今何在,望你永遠在阮心內,阮若打開心內的窗,就會看見心愛彼的人。

阮若打開心內的門,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,雖然路途千里遠,總會暫時給阮思念想要返,故鄉故鄉今何在,望你永遠在阮心內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,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。

阮若打開心內的窗,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。雖然前途無希望,時消阮滿腹怨嘆,青春美夢今何在,望你永遠在阮心內。阮若打開心內的窗,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。

簡介

台灣50年代農業人口大量外移到都市求發展,城市中同時聚集著許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,且人際之間關係日趨疏離冷漠,彼此競爭和磨擦。於是創作了這首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」,鼓勵大家放寬心胸、包容他人的歌曲。也因為詞曲優美、意境深遠,充滿鼓勵與希望,因此應用的很廣。

感言

打開心胸的門,就不會覺得心裡很悶,看不到陽光,黑收收的很煩人,對自己的身體也比較好!也會使人喜歡。

 

雨夜花

收錄於紀露霞“台灣民謠交響樂章 貳”專輯中

今日寫歌和演唱的人都已經成為過往,但是這首歌卻是永遠受歡迎而被傳唱著的。50年代曾將此故事拍成電影。『雨夜花』在日本時代出版過四次:1934年首度出版,1938年被改為時局歌,名為『榮譽的軍夫』;1942年西條八十填日語詞。
三、三、五的詞句,層層相扣,平易近人,以台語歌少有的四段詞,每段運用不同的韻腳,將失意女子的無奈、無助,以「雨夜花」相喻,令人悲憐。
「雨夜花落知多少?」雨夜花這一首台語老歌,所經歷過滄桑,實在是最具有故事性的。

一九三一年,彰化人黃周以筆名「醒民」,在有「台灣人的喉舌」之稱的「台灣新民報」發表一篇文章:「整理歌謠的一個建議」,提及他每見台灣孩童如鸚鵡在唱日本兒歌,引以為憂,那時一首日本群馬地區民謠「草津節」真使小孩子唱瘋了。
黃周的呼籲,除了促使全台有志者響應「歌謠徵集(記錄民間歌謠)」外,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幾位作家也想力挽狂瀾,讓「台灣囝仔唱自己的歌」,作家廖漢臣就寫了一首「春天」:「春天到,百花開,紅薔薇,白茉莉,這平幾叢,彼平幾枝,開得真齊,真正美。」鄧雨賢將這首「童謠」變成了「兒歌」,所寫的歌譜正是今日大家傳唱的「雨夜花」旋律。
一九三三年,周添旺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,改填了今日大家所耳熟能詳的「雨夜花」。
一位鄉下純情少女,愛上城裡的花花大少,不幸慘遭遺棄,而沈淪在黑暗的角落裡,如同凋零殘敗的花朵,在雨夜中獨自顫抖。
「雨夜花」來自一個真實的愛情悲劇,同時也暗喻著台灣人遭日本人壓迫的心境,雖為大調的歌曲,但旋律婉約優美,簡單的音程變化,訴盡內心苦楚,微妙之處,令人拍案叫絕!
這個令人同情的「小故事」,或許只是女性油麻菜籽似的「軟軟心性」命運下的一樁悲劇,但是誰會去認真檢討社會構造根植於男尊女卑傳統下,所造成台灣女性說不完、訴不盡的辛酸血淚。
一九四0年,日本殖民政府禁唱台語流行歌曲後,形成的是戰爭進行曲,這些日語軍歌,正式驅策台灣青年投入戰場的「催魂曲」,統治當局為了達到更有效的宣傳,將「雨夜花」的旋律加快,並填上了「榮譽的軍夫」,將之列為必教必唱的「時局歌曲」,什麼「要與花同謝,我選擇櫻花」狂言夢語的歌詞,實在是對藝術創作的侮辱,更令人對背情的「雨夜花」再作更深一次的嘆息。
淒滄哀詞的雨夜花,令人喜愛,其所描述的「雨」、「夜」、「花」,成了台語流行歌曲重要的主題意象,進而影響了台語歌詞的創作方向。

 

望春風

歌詞

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
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
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
想要問伊驚呆勢 心內彈琵琶
想要郎君作尪婿 意愛在心裡
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
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
月娘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

 

介紹

1933年初春,和風拂面吹來,作曲家李臨秋漫步於淡水河畔,對岸觀
音山的美景倒映在河水上,腦海一片清明之際,突然浮現「西廂記」
裡的詩句:「隔牆花影動,疑似玉人來」接著便思如泉湧,望春風就
在李臨秋望山望水的閒情下誕生了。

李臨秋雖指受過國民小學的教育,但他對中國文學情有獨鍾,所以將
詩中牆移花動的靈感完整保留下來,而且又趕上自由戀愛興起的時間
,將少女少男情竇初開,記靦腆又期待的情懷細膩描述。這首歌旋律
易學、易背、易唱又好聽,曾被台大學生稱作是台大地下校歌。

《望春風》是每一個台灣同胞都能夠朗朗上口的歌謠,即使是不諳台
語的外省人也可以哼上幾句;甚至留學海外的台灣學子,每於思鄉情
切、孤單寂寥時,就用《望春風》的音符來填滿內心的空虛,也常在
聚會時合唱這首人人都會唱,又能溝通彼此心靈的歌謠名曲。《望春
風》非但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,更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台灣人
族群認同的象徵之一。   

近年來,在整理台灣文化的系列活動中,《望春風》的作詞者鄧雨賢
先生更是被推為台灣歌謠的重要作詞家之一,甚至有「台灣歌謠之父
」的美譽。

台灣電視公司基於此,還精心策劃拍攝「望春風」電視劇,藉以描述
鄧雨賢才華洋溢卻短暫的一生。而《望春風》一曲,也理所當然地收
錄為該劇的主題歌。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此外,《望春風》還有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:歌詞中的「十七八
歲未出嫁,見著少年家」,據李臨秋生前的交代,應該要唱成「當(
ㄉㄥ)著少年家」。按臺語中的「當(ㄉㄥ)著」,是無意邂逅、不
期而遇的意思,與「見著」、「遇著」的意境相差甚多,唯有使用這
個字眼,才足以表達男女不期而遇、四目相對的「觸電」感覺。            
   
而即使在60年後的今天,望春風仍一直被傳唱著,包括許多新興歌手
如陶吉吉、朱約信(豬頭皮)都曾將望春風加上各種曲調,重新翻唱
,賦予老歌新風貌。

bottom of page